第978章大功大德
因为各自距离的缘故,加上李泰也并没有特意安排使者归京报捷,因此当晋阳君臣对阴山战报大为震惊的时候,长安城群众对此还茫然不知。
当然,不乏时流通过人马、物资的调度和唐公的行踪去向而对此有所猜测,不过眼下这也并不算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如今时局中最扣人心弦的话题,还是新年以来朝廷所公布并执行的一系列军政改革。
凡所改革一定会带来秩序的变化和利益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会春风得意,有的人则就难免落寞失意。得意之人或是志得意满、或是谦虚自守,失意之人或是满腹凄怨、或是处变不惊,也都各依秉性。
但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这场变革当中既谈不上得意,又谈不上失意,而又不是那种远离政治中枢之人,并不能通过切身的际遇变化来有所感受,往往就会有点找不准自己在新秩序当中的位置,比如一众元氏宗亲们。
原本像西魏这样的政治生态,皇帝从很早便沦为傀儡,一众宗室们也都没有权力以匡扶王室、中兴社稷,一旦遭遇动荡的时候,往往就会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只不过如今骊山这座园业已经成了唐公李伯山名下园墅,据传乃是广陵王临终前亲自嘱令家人将此园业赠送给当时还未入朝执政的唐公。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但江阳公元罗却耍了一个心计,他自知皇帝对于朝事话语权也非常有限,而且不敢背着唐公去私自决断什么重要的人事问题。如此不合常理的做法也会让唐公心生厌烦,可能直接拒绝相关议题。
尽管当时李泰屡辞不却,接受这一份馈赠之后又从旁处给予了广陵王家人以诸多补偿。但这些内情外人或是不知、或是对此兴趣不大,如今讲起这一桩故事的时候,只是夸赞广陵王实在是高明识趣。
待到炭盆被端入进来,元罗便摆手驱退堂内人员,自己凑在炭盆旁,将本来要呈交的奏章撕碎之后投入火盆当中。
元孝矩这一番吐槽,很能引起在场一些宗室心生共鸣,诸如江阳公元罗等人,更是连连点头表示既然唐公并无尊统复礼之想,他们也不能继续被动的等待,而是应该主动进言朝廷,应当提振一下宗室权位,从而起到一定的辅弼之效。
元孝规眼见不能劝阻正自上头的元孝矩,只能又无奈叹息一声,着令家奴停下马车,就在途中分道而行。
元孝矩所言倒也是事实,虽然自孝武入关以来,他们一众元魏宗室便鲜少执掌实权,但是身份地位却都非常的显赫崇高。
须知西魏的爵位并没有实际的封邑,仅仅只是一个尊称,而官职虽然也没有常俸,但却有禄料米帛的馈赠。虽然这些赏赠并无定例、丰俭并不稳定,但综合累加起来,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财源收入。
另一侧的山坡观景的亭台上,一名华服中年人远远指着广陵王故墅之中盛开的花木,另一手揽杯感叹道:“历冬不凋者,岂独松柏啊!无需资质顽强,但需心思精明。谁云前人吝啬?无非我辈无益其人,所以一毛不拔。”
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甘于平淡的元氏宗亲而言倒也乐得如此。身处社稷国运衰微之世,平淡但稳定的生活对他们这些失势王孙就是最好的处境。
广陵王元欣乃是西魏宗室耆老,先后历任显职,而且还得任柱国,足见其人在宗室和朝廷当中的崇高地位。但是在一众元氏宗室当中,此人的风评却并不算高。
但唐公入国以来,既然刑不滥诛,不因中山公事对我家别有加惩,当然也不会情义滥给,因为阿舅对我兄弟格外宽容。我今对你劝阻不止,你若仍要继续为事,归后自立别庭,荣辱不相干涉!”
宇文泰当权时期,元氏还有元欣、元子孝先后担任柱国,元育、元赞等出任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