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为往圣继绝学和百家发展方向(1/5)
而在百家抢人之时,有一群人却在看着这场景。
一个儒生有的感叹道:“这样的盛世场景当年在稷下学宫看过,只可惜学宫被秦人摧毁之后,现在已经是杂草丛生,只剩下一个遗址了。”
此人名伏生,他是孔门弟子轌子贱的后裔,伏生好学不辍,尤其精于《尚书》。秦始皇统一后,广泛招揽天下人才,专门征召了70名博士,伏生就是其中一员,担任秦始皇的政治顾问。按照这种剧本,他大概也就是任劳任怨,好好工作,平平安安退休。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过了没几年,秦始皇发现很多读书人不满现在的治国方针,总是背后诋毁自己。大怒之下,下令“焚书坑儒”,将很多不合于秦朝政策的书都烧掉了,还杀了不少读书人。好在伏生有先见之明,早就辞职回老家了。
伏生虽然带着自己喜欢的《尚书》回到了家中,但是他迫于秦始皇的诏令,也不敢公开地读书了,只能偷偷地把《尚书》藏在自己家的墙中,靠种地过日子。
又过了没几年,徐凡起义,天下大乱,齐地田儋也起义,秦军和反秦义军在齐地混战三年。
残酷的战争让齐地烽烟四起。伏生被迫离开家乡,到处避难,偶然之间伏生听说自己的师兄孔鲋在汉国成为九卿之一,于是来到陈郡来投靠孔鲋。
孔鲋马上宽慰道:“稷下学宫虽然被摧毁,我们还活着,稷下学宫的学问和精神依旧在流传,看看现在的陈郡,各类书院百家,十步之内便可看到一名士子,文脉之兴盛,远超当年的稷下学宫。”
伏生听到这话点点头,陈郡的士子的确多的有点吓人,即便是市坊伙计也是手不释卷,在陈郡他的确可以感受到稷下学宫那种自由的气氛,诸子百家几会全部都汇集在这里,汉王也重视百家之人,汉国文化兴盛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师兄你这个大弟子还是这样活跃呀!”伏生看到被士子群包围的叔孙通笑道。
孔鲋也无奈笑道:“我这弟子什么都好,就是太想要光大儒家学说了,看到其他学派行动了,总觉得儒家不动就是吃亏。”
孔鲋其实觉得根本没有必要争这些,儒家的根基早就在汉国扎下了,等时机成熟,儒家就可以盖过百家。
伏生看向自己这个胆大包天的师兄道:“看来师兄已经为我儒家在汉国打下根基了?”
说句实在话,伏生很少佩服人,但极其佩服他这个师兄了,年近六旬居然敢加入义军,儒生造反,他这位师兄算是开了先例了,他这位师兄算是践行了以直报怨,即便这个仇人是始皇帝,而且运气也极其好,随便选一个豪杰,居然真选出了天下共主了。
此时蒙恬的北疆军被联军歼灭,已经被天下人得知,天下的有识之士都明白,大秦的末日即将到来,汉王将会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孔鲋得意笑道:“汉王重视教育,这三年来汉国内的小学超过了千家,童生超过10万人,而教导这些童生的夫子大部分都是我儒家之士,只等这些童生成年,天下学派加起来都不会比不上我儒家。”
伏生不可置信道:“10万士子,汉王怎么可能养的起?而且汉国哪里来的钱财来供养夫子。”
当初集整个齐国之力,也就供养出一个稷下学宫和几千名学子,而齐国可能不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却是公认天下最富裕的国家。
孔鲋笑道:“为什么要养,他们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夫子的问题就更简单了,在郡县的夫子月俸5石,乡里的夫子,汉王为每位夫子提供100亩土地作为他们的禄田,每乡里还有500亩学田,靠着这些学田,一个乡里的孩童就可以完成蒙学,学的好的童生就会被汉国的百家宗师吸纳为弟子,所以师弟才能在陈郡看到百家学府。”
“以前师兄也以为这事情做不到,但只要付出一些田地,这事情真缓慢做成了,就像汉王说的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再做,终有做成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