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乐乐小说网>奇幻>江湖三句半 > 深不见底
    明明应该是瘦骨伶仃的灾民,一个个看起来面目庞硕,仿佛发了面的馒头,人人挺起大肚,如同吹胀了肚的河豚。

    师父狠狠舀一勺稠粥,手背青筋立起:“那不是胖,那是长期营养不良,饿得人都发了肿!”

    他一抬头,脸色铁青:“顺天府尹干什么吃的?说是日日赈灾,为何到了几天,难民依然只在我华山派的粥摊才能吃上一口白米?”

    师父日夜焦虑,合不上眼:“…以往看金古梁温,以为郭靖黄蓉以命殉城,哭得我泪眼汪汪。哪知道真正苦难来临的时候,你什么心情都有,偏偏就是没有心情去哭。”

    可第二日起床,三琯再去粥摊却不见了师父。

    “万岁夜来做梦思念故太子,想得睡不着觉,早朝的时候闹着要建摘星楼替儿子祈福。如今年景,朝臣在金銮殿上跪了一地苦苦恳求。万岁回了承乾殿就召了师父入宫,要听故事解闷。”

    故事都是江湖故事。

    有陈家洛为复国大业奉上香香公主,亦有袁承志“不降鞑子,不害良民”的幻想磨灭后背井离乡。

    师父日日与皇帝讲着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万岁听得泪眼汪汪,到头来却只挥手召唤画师,说:“朕思念皇后,便如陈家洛失却公主。你可记得先皇后样貌?速速画上一幅来!啊,务必记得要用金线勾边,方能使皇后音容于熹光之中。”

    繁华尘世,芸芸众生,皇帝与庶民的悲喜并不相通。

    晋鲁豫的灾民们挺着虚胀的肚子,倒在华山派赈灾的粥铺前;而宫里的皇帝却还心心念念,要用金线给爱妻的画像勾边。

    师父人在局中,明明想做那悬壶济世的大侠,到头来却成了一个插科打诨的说书先生。

    “万岁为人凉薄,并不容易相处。你师父承皇恩数十年如一日,个中难处,想必如人饮水。”程云说,“华山派也好,冲虚观也罢,是香火鼎盛享誉江湖,还是一朝倾覆断送百余条人命,都不过是皇帝的一念之间。”

    伴君如伴虎,五个字,凝结三十年的心血苦楚。

    “一开始,师父不告诉你那些烦心事,也许只是想让你有个快乐的童年。”

    可是等到后来,就算是想要再说,恐怕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了。

    就像每一个在子女面前无法倾诉的父母。

    三琯默默听着,原本温热的青石却随着越来越深的夜,变得越来越寒凉——直到程云伸出手臂,轻轻揽住她。

    “你在发抖。”他说,“你在害怕吗?万岁喜怒无常...”

    “不,”她迅速打断他,“我不是在害怕万岁。”

    她只是在想,这些事如果连人在江湖的程云都知道,那与她相处多年的李承衍,又怎么会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