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自循环财务造假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收入”非常可观,举例如下
假设a公司年收入1000元,成本900元,利润100元,利润率10。
a公司究竟是如何通过自循环来充大收入的呢?
很简单,引入一个b公司,这个b公司既是a公司的客户,又是a公司的供应商。
于是两家沆瀣一气的公司呈现出的资金流会是这样的
a公司付给供应商b公司900元成本,b公司因为同时是a公司的客户,所以把a公司给的900元原封不动地以客户买东西的名义打回a公司账上,这样a公司财务报表收入那栏就多了900元。
a公司为了保持利润率在10,所以留下了900元的10,也就是90元,而后把剩下的810元打给b公司。
b公司用同样的操作将810元打回a公司,a公司这次留下的金额是81元利润,而后a公司会把剩余的729元再打给b公司。
如此循环,虽然a公司打给b公司的钱不停地缩小,可a公司账上的收入却是不停地增加,无限次打不太符合实际案例,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月相互打款1次,那么一年可以相互打款12次。
资金循环12次后,a公司账上额外虚增的收入约为
900+810+729+……+282=6458(元)
a公司账上额外虚增的利润约为
90+81+72+……+28=646(元)
由此可知,a公司只要让b公司同时成为自己的客户和供应商,通过这种资金自循环的方式,可以用900元现金虚增出大额收入和利润。
上述案例中,a公司年收入可以从1000元虚增至6458元,翻了6倍;其将年利润也从100元虚增至646元,同样翻了6倍。
这种造假方式往往让小白级企业老板们听后都目瞪口呆,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为什么?
因为容易,因为简单。
可这种又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公司,正是投资银行的重点关注目标。
投行项目组一进场,肯定会要求企业提供客户清单和供应商清单。
项目组人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用excel查重功能,搜索出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公司,然后想办法挖开内在的商业逻辑,顺便通过银行流水查交易对方有没有漏,资金流是否正常,一旦商业逻辑解释不通,资金流异常(比如上述案例中的逐级递减现象),基本财务造假的罪名就成立了。